经验榜之六:
浙江宁波“11•26”爆炸案

事件概览
2017年11月26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李梦小区北侧原李家村地块外围空地发生爆炸。事件造成2人死亡,19人受伤,2人失联,周边多个小区受损。事发后,宁波市公安局牵头,会同安监、消防等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并邀请公安部专家分析、研判爆炸原因;当地街道办通过安置事发地周边住户、进入居民区维修受损窗户等方式加紧善后工作。
27日,江北区公安分局官微通报称,警方已排除管道煤气爆炸和人为制造爆炸案件的可能;
28日及此后,宁波市公安局官微连续发布通报,称爆炸原因是由于拆卸销毁非法制造爆炸物不慎造成,主要嫌疑人单某已被抓获,失联两人已死亡。随后,舆情快速降温。
应对评点
宁波公安等部门在爆炸发生后,迅速开展案件侦破工作,持续进行信息发布,保证了案件侦破速度和舆情平息效果,获得舆论高度评价。具体来说,爆炸发生后五小时内,“@江北公安”就爆炸的时间、地点、伤亡及救治等情况作出通报,把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有效地压制了谣言滋生空间。在各级各部门联动处置的同时,“@江北发布”“@江北公安”“@宁波公安”等官微形成信息发布矩阵,持续通报调查进展,确保权威信息可以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舆论场。而且,在重要进展的通报中,不同于其他警方简明扼要的通报,宁波公安的通报包括了案件原因、爆炸物来源、违法人员追责等细节,成为舆情降温的关键。但是,宁波官方在通报过程中出现“领导重视体”,曾引发网民吐槽和舆论一度反弹,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经验 · 教训
爆炸、火灾等突发案事件,极易引爆舆论,形成全国性关注的舆情事件。此次宁波爆炸发生后,最终没有引爆舆论,而是迅速平息了下去,宁波官方线上与线下推进同步,舆情与实体处置并举,为各地政府部门应对突发舆情提供了处置范本。
在突发舆情事件中,线下问题是关键,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线上舆情则会此起彼伏。而线上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调查期间的“空档期”,谣言趁虚而入,增加社会恐慌;二是公众的“信息饥渴症”使得他们对信息公开的速度和内容要求更高。如何面对舆论场中出现的“谣言”和“想象”,是当下舆情应对工作中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这意味着舆情回应要兼顾速度和精准度,信息通报不但要快,还要准确、细致,才能起到澄清事实、安抚人心、平息舆情的作用。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在舆情回应速度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回应精准度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在通报重要进展和关键信息时主动设置议题,用细节内容回应舆论关切、引导舆论走向,应是保证官方通报权威性和可信度,不留下造谣与想象空间的题中之义。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