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榜之四:
山东籍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后死亡事件

事件概览
2017年7月14日,山东籍大学生李文星因在网络招聘平台“BOSS直聘”上找工作误入天津“蝶贝蕾”传销组织后死亡,经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8月2日,天津静海区警方通报李文星死因系溺亡,受到舆论质疑。有网民称,静海警方早在7月7日就已公布将“蝶贝蕾”传销组织破获,但李文星又陷入该组织,舆论开始围绕“传销组织为何屡禁不止”“警方打击传销的执法现状”“平台责任如何认定”等问题展开讨论。此后,天津启动专项打击行动,涉案人员迅速被抓获。公安部等五部门也联合印发文件,在全国继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专项整治活动。
10月25日,警方通报“李文星溺亡系意外,不予刑事立案”再次引发关注,舆论关联另外两名死者对通报内容提出质疑。目前,李文星家属已委托律师准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希望认定李文星之死与传销组织有直接关联。
应对评点
从舆情处置的“三同步原则”来看,有关部门在依法处置涉案人员及大面积整治传销活动的行动中,均显示出了一定的速度和力度,使舆情在爆发期得到有效控制,获得舆论较多认可。但在舆论引导方面,却显得重视不足:
一是案件细节交代不清引发舆论持续追问。如对贯穿舆情始终且争议最大的李文星真正死因,静海警方前后两次通报间隔时间较久,且详细的尸检报告仍未公布,加上李文星家属对通报结果一直不予认可,增加了舆情的不确定性。此外,李文星在被关期间是否遭受殴打、虐待、恐吓等,警方也未交代清楚。
二是关联案件通报缺位引发舆论揣测不断。除李文星外,几乎在同一时间,有另外两名疑似陷入传销组织青年的尸体也在水坑中被发现,但警方却对这两起案件三缄其口,雷同的情节引发了舆论对传销组织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大量猜测。
经验 · 教训
从2017年众多舆情事件的发酵特征来看,越来越多的个案成为类案舆情爆发的“引信”。如该案中,舆论的关联效应被放大,公众联系“善心汇”非法传销、河北燕郊非法传销等热点事件,逼问各地传销组织为何屡禁不止,政法机关的作为也被再三否定。这要求政法机关需将视线从个案中抽离,更加关注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面管控,建立常态化的监督与打击机制,增强公众的安全感。
此外,因平台运营漏洞导致舆情爆发的特点在该案中尤为凸显,尤其是涉事平台未受到任何处罚,导致公众的朴素正义与现实存在落差,从而质疑监管部门纵容、包庇。而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类平台日新月异,舆论也纷纷呼吁从执法、立法层面加大对相关平台的专项整治,消除负面舆情隐患。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