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名“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文论中重要的文艺批评术语,涉及到文艺批评的诸多方面。同时,它又是一个颇多争议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艺理论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国内文论界更是一个尚未完全发掘阐发的文艺关键词。本文着力从法国文论家吉拉尔·热奈特的互文性概念出发,通过对其五个方面的梳理,联系其他重要互文性论家的思想,以期廓出“互文性”的确切内涵。 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了互文性理论的思想渊源,从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到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狂欢化理论,直至克里斯蒂娃在1960年代末正式提出“互文性”概念,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互文性理论在不同理论家手中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克里斯蒂娃、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德里达、布鲁姆、哈琴等人都为互文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此思想背景下,文章具体探讨了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站在结构主义的立场,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性”概念,以区别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所谓“跨文性”,指的是使某文本与其他文本发生或隐或显的关系的一切要素。“跨文性”与“互文性”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热奈特的“跨文性”研究其实是互文性理论大家族里的一员。 热奈特将跨文性细化为五类文本间跨越关系,即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超文性和广文性。这五类跨文性彼此间不是绝对分立的,而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和交叉。文章分别就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的考察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研究。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涉及到文本、作者、读者、叙事、文类、模仿、引用、抄袭、用典、戏拟、拼贴、批评等文学的诸多领域,这些论述显示了热奈特“百科全书式”文学理论家广博深厚的文学素养,推动了互文性理论的纵深发展。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