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昨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这是陈宝生出任教育部长以来,第二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记者会。
陈宝生在记者会上表示,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同时,教育部正在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
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陈宝生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消除“大班额”的。
“大班额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室里面放多少桌子、多少板凳、安排多少人的问题。”开场他就明确表态说,“大班额必须坚决予以解决、消除。”
陈宝生先明确了大班额有两类,66人以上是超大班额,56人以上叫大班额。他介绍了这项任务的时间规划,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而解决措施是统筹规范、台账督办。
“统筹”是指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他说,“城市挤”,核心是增加学位。“过去我们建了好多小区,规划中有标准化学校配置,但是欠账很多,没有建,欠账的要补上,新建小区必须同步建设标准化学校,千方百计增加学位”。“农村弱”是指办好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稳定一部分生源。同时要加强规范,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科学设置学生的作息时间,搞好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同时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在区域内合理分配。
台账,就是要按照各省市县政府设定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落实责任。
要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
关于思政教育,陈宝生说,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要从五个方面攻坚,即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
陈宝生说,针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教育部组织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各省也普遍组织教指委专家、思政课专家去听课,所有高校都进入了这一次听课、评估、调研范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第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大调研。”调研对3万多名学生发出问卷,从收回的问卷来看,91%的学生认为从思政课得到了启迪,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思政课老师。“这3000多堂课得分都在80分以上,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像春运高铁期间那样一票难求。”
下一步怎么加强?陈宝生提出,2018年要办几件事:第一是出台一项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第二是办一个会,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第三是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对所有思政课老师轮训一遍;第四是啃下像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这样一批“硬骨头”;第五是建设一批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培训研修中心。另外,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最后是总结经验,树立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课程。
“双一流”于中西部高校有利
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否会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影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陈宝生表示,“双一流”建设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不是固化的,而是开放、动态、持续激励的计划。这本身就为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与此同时,教育部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项目,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动,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方案,这些都是有利于中西部高校发展的。
陈宝生说,“双一流”建设只能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只能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削弱;只能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续健康发展,不会削弱。
而在回应“中国100余所高校入围某亚洲大学排行榜”时,陈宝生说,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
他表示,这些排名、评比,仅仅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可以按照相关角度寻找差距,“但是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
综治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我们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既要继续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针对学前教育问题,陈宝生提出,下一步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学前教育问题。
首先是实施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第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个新时代既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我们正在做这个事”。第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督。第四是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人防、物防、技防并举,让孩子能够安全、快乐地在幼儿园里面生活成长”。第五是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
陈宝生说,现在有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的,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
第六,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后,陈宝生表示,还有一个措施是立法,教育部正在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
观察
“我来记者会接受各位老师考试”
“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昨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召开,教育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全程脱稿、金句不断。在回答关于“减负”的问题时,还做起了打油诗。他谈到,全社会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
把记者会比作考试
“各位记者早上好。”陈宝生一上来,先和在场记者打招呼,然后说起了开场白。他提到“现在摆在我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有两个考题”,第一个“考题”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个“考题”是解决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所以,新时代我们教育人新的长征、新的赶考要回答的试卷,集中起来就是这两个问题。”陈宝生说,“今天我也就此接受各位‘老师’的考试,下面请大家提问,谢谢。”
这不是陈宝生第一次把参加两会记者会比作“考试”。
2017年3月12日,同样的地点,陈宝生出席自己就任教育部长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记者会。在开场白中,他提到,“这是我到教育部工作后第一次参加记者会,因此我把今天的记者会看做是一场考试。各位就是出题的老师,也是阅卷的老师、监考的老师,我是答卷的学生。希望今天这场考试是一场素质教育的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
直截了当的金句王
昨天,陈宝生在现场的表现可谓“金句王”。不只因为他做了一首打油诗,因为他的“金句”贯穿全程。
比如说,被问到“减负”问题,他说到培训机构时表示,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这一块。”他说,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
谈到减负措施,他提出给学生要减负,给老师也要减负。“现在老师负担很重,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他说,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
在回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时,他说到学生的自主选课空间,“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自然会增大。”他说,“就像我们有些同志开车,到停车场去,一个车位就抢着去停,众多的车位就不知道停在哪个车位了,要费一番思量,选择的成本就会上升。”
在回应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时,陈宝生提到一句“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一下子用两个“模式”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思。
关于大学排名,陈宝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直截了当地说:“对这些排名、这些评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他说:“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在那个角度上,我可以去寻找差距,但是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
“学霸范儿”明确概念
陈宝生讲话也很有“学霸范儿”的,就是喜欢明确概念,他至少两次提到“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
第一次是在回答减负问题时。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
然后他话锋一转,“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他说,“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
他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第二次他“澄清概念”,是在回答学前教育问题时。他说,“现在各方面对学前教育高度关注,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阶段的教学。”
在后面具体讲述学前教育的内容时,他说,“我们现在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2017年,学前三年在园的幼儿有46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他顿了顿说,“这是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概念,是很大的数字。”
本组文/本报记者 高语阳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