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在线_中国法治在线网 > 舆情

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8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盘点

时间:2018-03-22 23:06

来源:作者:点击:

­  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代表委员声音的关注呈现三个特点

­  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转载量,最受舆论关注的是朱永新委员提出的“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转载339篇),其次是戴立益委员提出的“学生负担过重表面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转载294篇)以及唐江澎委员提出的“彻底禁止炒作状元 改善教育生态”(转载276篇)。其他受关注度较高的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还有:白岩松委员提出的“应多关注‘非名校’,政府不能总提211”(转载273篇);周洪宇代表提出的“建立教师作为特殊公务员的配套制度”(转载244篇);林忠钦委员提出的“让中国孩子不出国门也能念世界一流大学”(转载160篇);刘焱委员提出的“学前教育要技术监管,更要优秀师资”(转载129篇);黄花春代表提出的“加大游戏产业管控‘面部识别’防青少年沉迷”(转载129篇);王建宇代表提出的“呼吁本土人才享受‘海归’同等待遇”(转载111篇);张国新代表提出的“设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转载111篇)。

­  从舆论反响看,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代表委员声音的关注呈现三个特点:

­  1.对于有充分依据的意见建议更为重视。朱永新委员代表民进中央提出的释放多元主体办学积极性、增加职教体系开放度和灵活性等建议,有具体调研结果支撑,而且切中了社会舆论对教育公平、教育扶贫、“大国工匠”等的关切,成为网络热转热议的会上声音。

­  2.对切中社会“痛点”的意见建议更有共鸣。在最热意见建议排行榜前十五名中,有关学前教育和校园欺凌的各有两条,反映出舆论对这两个议题格外关注。此外,有关学生课外负担、“状元”炒作、不良网络游戏等问题的意见建议也得到了较多关注。

­  3.对于涉及深层次问题的意见建议更加关注。很多教育问题成因复杂,需要更为系统的思考和谋划。诸如“学前教育要技术监管,更要优秀师资”“建立教师作为特殊公务员的配套制度”“民办教育别成‘暴利机构’代名词”等意见建议,引起了较多关注和议论。

­  两会教育舆情综合分析

­  1.党的十九大之后,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构成,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优先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今年两会教育舆情的热度。

­  两会期间,会内会外热议民生,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备受关注。舆论集中表达对于教育的各种期待和利益诉求,诸如学生“减负”、破解“三点半难题”、化解“大班额”、儿童托育等,各种声音汇聚碰撞,使得教育舆情持续走热。总的来看,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尤其重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系统梳理各方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  2.教育是涉及面广、参与方多、复杂性高的事业,涉及教育问题的讨论容易出现“各说各话”的局面,追求“最大公约数”需充分考虑各方意见。

­  分析两会教育舆情,可看出在学生“减负”、破解“三点半难题”、儿童托育等热度较高的议题上,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比如,学生“减负”虽然在两会期间持续受到关注,但自始至终,有关要不要“减负”的争论依然存在,甚至在家长和教师群体中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作为国家政策支持的“减负”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稳妥推进,进一步减少乃至消除争论,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  3.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舆论关注。如何进行沟通和引导,增进社会认知和舆论共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修课。

­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生态复杂多变,教育决策管理、学校办学乃至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更多地面对舆论之眼的审视。在一些具体问题和环节上,社会舆论对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误读”现象,有些意见聚集的声量还比较大。比如,对于教育部等四部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行动,有舆论将其“解读”为对校外培训机构“一刀切”,并在小范围内引发热议。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注重舆情研究,在尊重和吸收民意诉求的同时,做好政策解读和民意沟通,尽可能消除误解和误读,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

­  4.今年有关教育需要“合力”的呼声更多,声量也高于往年,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大教育观”有了更多共识,但教育合力如何形成并发力,还需要更多实践探索。

­  从舆论表现看,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在学生“减负”、化解“择校热”和“大班额”、加强儿童托育、治理校园欺凌、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都高频率地提到了“合力”,认为这些问题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这种舆论共识对教育改革发展是“利好”之音,但如何化呼吁为行动,如何让民意诉求和教育行动良性互动,还需要不同行动主体的有效联合以及具体的实践探索。

­  5.尽管涉及教育的热议甚至争论较多,但舆论对于具体有效的教育改革创新举措还是有着较为普遍的认可。

­  在3月3日的“部长通道”上,陈宝生部长在谈及“三点半难题”时,介绍了全国有25个省份制定了符合各地实际的应对方法,并且提到上海、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的有效做法,引起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也极大地鼓舞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探索的积极性。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和会外舆论热议教育,寻求改革发展之策,但很多问题是通过基层创新得到解决的,并且已经有了不少实践案例和解决方案。加强此类案例和经验的宣传推广既是让公众“知情”,也是为教育改革发展“聚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中国法治在线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
邮箱:2622293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