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思维。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年来,无论哪个行业、哪种产业,都已经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与之前的情形明显不同的是,这轮变革不仅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更是颠覆性的。一方面,它正持续改造着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它也正加速重构着所有生产经营乃至管理的流程。
变革无处不在。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它一直都在变。在经历多轮改革后,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从单纯追求“数量”、“速度”转向追求“质量”,这种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客观规律和战略选择。
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样,近年来我们清晰地看到:同样处在大变革时代,那些积极主动顺应市场新形势、不断加速转型升级的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的爆发力更加强大,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反之,那些对变革无动于衷、一直都在原地踏步的企业、行业以及个人越来越没落,最终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抹斑驳的残阳、一片孤独的碎影。
那么,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究竟该怎样面对大变革时代?靠什么适应到处充满风云变幻的市场?归根到底,都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无论时代怎么变,只要思维方式跟得上时代的脉搏、行动上果断敢为,战略层面就不会错失良机。
以我国市场经济重要参与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告别了粗放式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到利润摊薄的白银时代,“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现象不断加剧,企业间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为什么?追根溯源,强者之所以强,与其积极主动拥抱经济社会及行业变革大势、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并坚持产业思维密切相关;弱者之所以弱,则与长期固步自封、缺乏产业思维等相关。
面对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在加速转型升级过程中,万科已由单一的住宅开发转向多元化经营、多产业并举。除丰富非住宅类地产业态外,其积极拓展养老产业、城市更新、冰雪产业等领域,借此不断巩固“城市配套服务商”这一适应市场新形势的新定位。这是万科坚持产业思维的结果。
在经历高速规模化扩张后,“慢”下来转向追求“有质量的增长”的绿地,也由房地产开发转向持续深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三大领域,陆续在医养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产业等领域取得不错的业绩,实现了转型的初衷,这也是绿地坚持产业思维的结果。
不只万科、绿地,还有恒大、泰禾、金诚、雅居乐、宝龙、蓝光等一批品牌企业,近年来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与企业自身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强化产业思维密不可分。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跨界”现象出现,才使“去地产化”愈发成为行业、典型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并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集体共识。
除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需要强化产业思维外,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等,都离不开产业化思维的指引。对这些经济领域的“热点”、“痛点”而言,有产业才有生命力,有产业才能确保这些国家战略政策顺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因此,“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离开了产业寸步难行”、“特色小镇建设核心在于发展特色产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和优化产业链尤为关键”等等,被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被各级领导不断强调,被各类意见广泛提及,只有以产业支撑,乡村、小镇等才能有更长远的未来。
无论何时何地,产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企业转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也好,特色小镇、建筑产业现代化也罢,步入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惟有不断强化产业思维、广泛集聚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幅度提升服务水平、深度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让市场经济主体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也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时代变革,基于相关优秀企业、合作伙伴以及行业近年来的深刻进化,一直坚持以专业的态度深入实践一线走访调研并坚持为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记录的中国建设报·中国房企报道今起更名为中国建设报产业经济报道。我们将一如既往关注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产业经济领域实践案例,传播产业思维,致力于为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及相关行业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并积极搭建有效的学习交流和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对接平台。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始终坚信:产业是一切市场经济主体的生命力,产业思维始终是应对市场风云变幻的金钥匙。拥抱变革,研究产业、培育产业、做强做大产业,无论市场怎么变、行业怎么变,都能实现基业常青,事业、家业永续!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