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第二届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 王淳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王淳)12月16日,第二届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来自全国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在内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参会,网络舆情中的情感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成为热议话题。
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办,与2015年12月举行的首届相比,本次会议规模更大,人员结构更丰富,参会人员更具代表性。与会者围绕国内外舆情监测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进展,知识服务时代舆情监测及服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大数据舆情监测的标准化、智能化及服务质量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表示,舆论是人民意愿的一种体现,和悦的舆论生态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关系改善都有重大意义。今年,人工智能的技术快速发展,必然引领舆情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作“新媒体舆论的平台演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指出,微信群成为新媒体舆情主平台,数据获取的不完整、数据的假象、对策研究的不可操作性是当前网络舆情监测面临的数据困境。在舆论引导方面,除了新闻价值以外必须重视到达率,如果不占领手机终端,一切传播与舆情应对效果都是零。他认为,政府在舆情应对上要避免陷入“子贡陷阱”(当一个人的口碑很差时,大家宁可相信谣言是真的),“要通过塑造公信力赢得民心而不是让网络看上去很和谐”。
湖北省网信办网络舆情处副处长李峰巍说,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舆情应对中,从被动到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舆情重心在情,这个情是对群众的感情,本着以群众为出发点的工作原则,舆情工作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铁元作“新时代大数据舆情监测实践”报告
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铁元认为,随着治国理政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增强,我国舆情整体呈现逐渐降低态势,但舆情态势从平时的静默状态到突然爆发的时间越来越快,舆情引发群体感情撕裂扩大化,舆情政治化逐渐凸显。新时代应实现舆情监测由传统的监测方法向舆情预测转型,由事发舆论引导向舆论引导前置转型,大数据技术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此外,北京大学政务研究院副院长傅文仁就“舆情智能化新路径的构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刘轶就“舆情监测新趋势与新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师马宏斌就“我国网络舆论战的新媒体时代思考”,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教授蔡静就“流言与舆情”,荆楚网舆情信息部主任王淳就“湖北省网络舆情信息基地的媒体实践”等舆情领域的新理论、新实践进行了分享。
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所长陈少华发布了“HX-I 智慧媒体与新闻机器人探索计划”,并邀请各位专家加盟支持。
“情感”研究已成前沿热门
本届研讨会上,“情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讨的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余红作“情感社会学视域下敏感热点舆情演化动力机制探析”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余红教授指出,社会结构张力矛盾促使社会怨恨情感酝酿积累,是热点舆情演化的内源动力机制。在热点舆情事件,绝大多数参与者与导火索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其舆情参与行为主要是借导火索事件发泄怨恨情感,释放紧张状态。她认为,鉴于此,必须树立基于“善治”的社会舆情治理体系,搭建良好的公权力与公众的舆情互动机制,加强专业媒体构建负责的引导模式,培育成熟的社会化媒体参与主体,让政府和民众在良性的互动中构建彼此信任。
人民网舆情中心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介绍了网络舆情的情感数据挖掘和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情况。他说,随着互联网上评论文本的爆炸式增长,迫切需要计算机帮助用户加工整理这些情感信息,情感分析研究在用户决策(如购物)、舆情监测(如事件走势)、信息预测(如股市、大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情感挖掘首先需要对情感信息进行抽取,然后进行识别。在情感归类上,目前一般可分为“高兴”“喜好”“愤怒”“厌恶”“悲伤”“恐惧”“惊讶”七个类别。现阶段关于情感分析方法主要有基于词典和基于机器学习两种方法。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黄永峰作“网络媒体的情感认知计算”报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黄永峰介绍了网络媒体情感认知计算最新研究成果。他说,因情感词的模糊性、歧义性,段落主题多样性、情感丰富性等原因,传统的文本情感计算的精准度难以提升,他们正在构建以二元情感常识库、对象评价属性知识库为基础的二元情感认知计算引擎,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和人类沟通方式,基于数据认知和推理产生并评估结果,通过人机交互和结果修正不断自主学习和认知演进,探寻网络环境下的情感认知机理,构建网络评论的情感分析系统。
沃民高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中祥作“从情绪角度看舆情事件的传播特点”报告
沃民高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中祥认为,人们的正负情绪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相互传播,舆情工作应实现从舆情角度转向情报思维转变,从关注中国到覆盖全球转变,从实时监测转向动态预测转变,从关注事实转向情绪管控转变。社会分析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人的社交、态度、爱好、情绪变化、信息传播等关键信息,才能勾勒出社会变化的全景图,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