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台海网2月21日讯 据福建卫生报报道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的10个重症病区里,有一支福建协和医院队员组成的医疗组。
据了解,该医院为肿瘤专科医院,并未达到传染病医院的条件。医疗队到位之前,医院紧急改造开设了11个病区,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福建协和医院的139名队员,接管隔离重症病区第13区。该区共64张床位,病人大部分重症,少部分危重症。医疗队分5组,每组配备感染科或呼吸科医师一名,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或者麻醉科医师一名,确保医疗上及气管插管或者深静脉穿刺、血液透析等操作需要。
接管重症区后,福建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救治情况如何?跟着福建卫生报记者一起来看看——
医院里有支“插管队”:自制头套,紧急插管
这是福建协和医院第一次向湖北派出麻醉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的主要责任,是给病人插管和后续的呼吸支持治疗,用手中的喉镜和导管,从死神手里抢病人。
只要是插管医生出场,一定是病人病情很严重的时候。紧急插管,是麻醉医生的基本功。而如果对象是传染病人,情况就不同了——插管时,病人极易呛咳甚至咳出痰液,数以亿计的病毒就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医生埋着头,和病毒“正面交锋”。一旦没有做好防护,插管医生感染的可能性为百分之百。
一天晚上,一位82岁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氧饱和度仅60%左右,急需呼吸支持治疗。
情况危急!科主任吴峰教授和五位诊疗组长随即决定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插管前,必须做好万无一失的防护。穿戴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面屏和头套。但医疗队刚抵达医院,短时间内无法配齐这些东西。
麻醉科包启业医生灵机一动,就地取材,拿了一个包装袋套在头上。在徐晓东主治医师和当班医师、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完成了医疗组的首例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治疗。看着病人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4%以上,医护人员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继续开始后续救治工作。
“说起那个包装袋,缺点就是会起雾,会增加插管成功的难度。不过,这也是现有条件下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操作,但包启业医生说起来,却是一副云淡风轻。
目前,科主任,领队也都在通过各种渠道,紧急调配气管插管相关物资随后援车辆运至驻地。
化悲痛为力量,化眼泪为坚持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经过紧张的培训,黄明旭与其他6名医疗队同仁组成一个治疗小组,投入到与病毒“抢”命的战斗中。
“目前医院实行的是四班倒,每班6个小时,但这是理想化的状态。”黄明旭说,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仅佩戴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以及各种洗消程序,就要耗掉近1个小时。
进入病房后,医护人员直接启动“连轴转”模式,每班要对60多名重症患者开展采集病史、写病历、开医嘱、紧急救援等救治工作。“往往一个班下来,实际每人的工作时间长达八九个小时,衣物都湿透了。”回到驻地,黄明旭依然没有闲着,继续接受相关医护培训,强化学习规范救治的有关知识。
黄明旭(右)
昨天,是队员们在武汉的第六天。上夜夜班,黄明旭接到噩耗,家中近百岁祖母仙逝,顿时悲痛不已。想不到大年初二回去探望病危的祖母竟然是最后一面,在武汉的他无法亲自送别祖母,唯有朝家的方向拜别祖母。
“想起病房里的病人,危重症的大多是老人,他们生活无法自理,家人却无法陪同。此时此刻,他们更需要我的照顾和安慰,唯有化悲痛为力量,化眼泪为坚持!”只有这么想着,黄明旭才感到一丝宽慰。
脸上的防护压痕,在我心里是一座通往胜利的桥梁。
今天,一位武汉的病人
让福建协和医院胃外科林建贤转交一封写在药盒子上的感谢信,
并附上武汉患者最内心的话:爱你们,希望我们都能平平安安!
福建协和医院胃外科林建贤医生说,一开始在武汉的工作可以用“高潮迭起”来形容。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的工作(以下为第一人称):
2月15日下午15点整,C组5位勇士并肩来到13病区,开启了别样工作。
当天,整个病区新收入了45例重症病人。队员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呼出的热气在护目镜上聚成水珠,拖着套在脚上的垃圾袋在病房和医生办公室间轻柔的走动,真害怕不经意间垃圾袋破了,将下半身暴露在病毒的世界中。
现在对于穿防护服我们已经有经验了。但是,看电脑必须翘起屁股凑到电脑屏幕前,试着找到防护镜上有一丝清晰的地方,通过移动头部来敲医嘱。
我负责的病人中有10例是新收入院,其中8例病人的诊治和病史资料的采集是我工作的重点。刚开始,面对不断咳嗽的病人,心中总是有一丝恐惧。但是,工作必须完成。
晚上21点半,第三班战友们终于到来。但是1例较危重病人近12小时未排尿,要求导尿。看到战友们新的防护服,万一被尿液喷溅呢?在他们交接之际,我还是先默默操作完成了。
脱防护服、更换衣服,十几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在一个地方脱防护服,人员排到了电梯口,成了蛇形。经过1.5小时的排队,小心翼翼的褪防护服,在温度为零下的通道中瑟瑟发抖地走到清洁区,真正体会到了“饥寒交迫”的感觉。
最大的欣慰是病房已收治的病人状态稳定,有几例甚至好转,心情好些。和家人视频才发现,2个多小时后额头上的防护压痕依然是那么明显,在我心里它仿佛似一座桥梁,通往胜利的桥梁。
不少医生在下班的车内拍到武汉的夜景:司机师傅说,昨晚是武汉封城以来江边灯光首次全开,一扫往日的阴沉。
也许,胜利离我们不远了!
愿病毒早日离去,还我们一个绚丽多彩的武汉!
标签:
责任编辑:杨艳娜
相关新闻
心疼!摘下口罩,15天像是老了15岁台海网2月21日讯 据福州日报微信报道 “出发前,和出发15天后。天哪,看着都心疼啊!!” 今天,有人看到这组对比照禁不住心疼,惊呼起来她是谁?她是福州市第六医院主管护士林珊,她毅然驰援湖北。摘下口罩的她,脸上有着深深的压痕,鼻梁也破了,但她却说:“鼻梁破了脊...
福建医疗队护士:进舱第一天,我感觉耳朵要掉了台海网2月21日讯 据福建卫生报微信报道 2月17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赐娟第一次进入了武汉光谷方舱医院,这个方舱医院共有800多张床位,由来自不同省份的医疗队负责相应的舱位。省妇幼保健院派出的医疗队队员们被安排在6号舱,这是整个点的重症舱位,有40多张床...
福建医疗队第二批 “战友 ”到岗,加入宜昌市三医院“战疫”队伍▲医疗队护理人员上岗前在清洁区熟悉工作环境 台海网2月21日讯 2月18日傍晚,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第二批医疗队抵达宜昌驻地,在经过一天多的专业防护培训后,昨日上午,第二批医疗队一线医护人员已经正式进入市三医院,加入到宜昌“战疫”队伍中。 据...
漳州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发,40人中最小的仅21岁▲队员整装待发 台海网2月2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焦修博 通讯员 吴超 林萍) 昨日上午7时,伴着微寒的冷风,漳州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整装出发!他们由漳州市第三医院和漳州正兴医院的40名医护人员组成,男13名,女27名,其中医生10名,护士30名,最小队员是1999年出生的男护士郑...
心理服务走进火神山医院:扫码可获“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在心理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带领下,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二病区的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做起了手指操,病房里的氛围顿时轻松起来。连日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多措并举完善诊疗方案,加强对患者的专业化心理疏导服务,并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增强医患战胜疫情的信心。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科学干预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专业疏导营造战胜...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