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徐春光
站在诸城榛子种植产业园区的山顶上,望着这片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平欧大榛子种植示范基地,64岁的魏本欣感慨不已:“乡亲们说我是魔术师,给榛子换了新活法。我不是魔术师,科学技术才是魔术师。”
五年前,在铸造行业干的风生水起的老魏突然决定转行,他将老家康岭山区的一大片荒地租了下来,“种榛子”。这让人意外,“老魏衣食无忧,折腾啥?”但老魏有自己的角度。魏本欣生于农村,半生在外闯荡,但心底深埋的“乡村梦”不曾消失,而眼下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唤醒了他的“乡村梦”,“我觉得回归黄土地的时候到了。”
榛子,又名山板栗、尖栗或棰子,高约1~7 m,是世界上四大干果(核桃、扁桃、榛子、腰果)之一。它耐寒,可度过-30 ℃的严冬。但对“门外汉”魏本欣来说,即使熟悉榛子的常识也是挑战。他专门去了趟东北,考察了一周;又去了趟中国林科院,向专家们请教种植榛子的可行性和有关技术;好苗子可以保证增产。在筛选之后,老魏决定种平欧杂交榛子,“这种榛子以欧洲大榛子为父本,以平榛为母本,通过远缘杂交所选育成功。”
苗子种上不久,遇上大旱,树苗奄奄一息。老魏调动大小车辆十几台,不分昼夜,连续三个月,从镇上拉水抗旱保苗。传统农业需要现代技术和先进装备“换活法”。依照山岭走势,老魏架上2000多米浇灌主管道,3000多米支管道,安装十几万米微喷滴管引水上山,彻底解决了榛子“喝水”问题……
从种到收,到深加工,老魏的榛子事业享受到科技的红利。他先后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经济林协会等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将老家皇华镇南部荒山薄岭复垦、整平,建成高标准榛子种植园区,栽植140多万榛树株。老魏说,自己在工业战线浸润多年,产学研合作是经验之一。如今,他将这种经验带到了农业领域。
机器作业将沉睡多年的荒地唤醒,生产力被重新激活了。一层层环山绕岭上种满了榛子树苗,树底铺设滴灌节水设施,山东华山万亩平欧大榛子示范基地建成了。“我的心跟榛子树一样,在慢慢地上升。”一簇簇果实沉甸甸地压在枝头,老魏心中的喜悦笑开了花。
眼下,临近年关,老魏却不得清闲,天天到胡沟村以南的山岭上转悠。在这里,万亩榛子林将沟沟壑壑填满,榛子树扎根在石头缝里,有一人高,纵横之间有行伍,如同守卫荒山的卫兵。
从民办教师到民办企业,从事了半辈子制造业,退休后又返回农民队伍,魏本欣看到了许多尝试在农业领域发大财的创业者。但很多人被现实撞得鼻青脸肿,“究其原因,一是在选择时就没科学论证,我们该种什么?卖给谁?二是产品没有精深加工。如何用科技手段来敲开市场的大门?”
在老魏的设想中,种榛子只是第一步,他瞄准了榛子大产业,是榛子仁、榛子片、榛子碎、榛子粉,还有榛子油、榛子乳、榛子休闲食品,让榛子的身价倍增。
前两年,老魏注册成立了一家主打榛子深加工的生物科技公司。至此,老魏的榛子全产业链已经完成,形成了“种苗繁育+榛子收购+深加工研发+仓储物流+线上线下销售”的融合模式,用一颗小小的榛子,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串联起了一二三产业,让农民、企业、市场三方受益。
老魏并没有读过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但这并不妨碍他要做一名黄土地上的“守望者”,一如既往地“守望”康岭山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魏本欣和他的榛子基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