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编者按】
2018年4月24日,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的绵阳市中心医院,潘松刚见证了北川再生育家庭第1006个新生命的诞生。

2018年4月24日,吴清芳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诞下了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第1006个再生育宝宝。潘松刚 图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无数家庭因此不再完整,许多母亲失去了孩子,其中不少是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的妇女。为帮助这些家庭重建天伦,点燃生活的希望,中国政府启动了地震灾区“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作为国家卫计委起主管的《中国人口报》记者,潘松刚有着天然的使命感。十年间,他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灾难过后的父母们。这是一份特殊档案,它无声地记录着地震灾区一个个不寻常的“重生”。
以下为潘松刚自述: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8000余个有子女伤亡的家庭。十年来,我跟踪拍摄了80位丧子家庭再生育孕妇。
对再生育家庭的跟踪拍摄,实际上是极其矛盾的触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一个拍摄对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彻骨的丧子之痛。今年4月,我再一次来到四川省新北川县城,从成都驶向绵阳的快速路,我曾经走过很多次,早已经稔熟于心。
新北川是一座崭新的小县城,每一条街道都宁谧整洁,周围的蔷薇花怒放着。小县城由最顶级的建筑设计师打造,却将所有的房子都盖得大同小异。本地人有这样一个笑谈,生活了好些年的居民,有时候走着也会迷路,忽然找不到家的方向。这样的描述在我看来,是无比悲伤的。迁居于此的他们,已然失去了故乡,陌生与疏离需要漫长的岁月来浸透。
但是,我依旧要把这些影像完成,在我看来,它们不是单纯的“摄影作品”,更应该被当做一份特殊的“档案”——它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描写,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汇聚在了拍摄对象的面容与身体中。借由他们的眉眼,以及姿态,我完全可以攫取到更多的信息——孕育的过程中,绝不是单纯的感动,更不是单纯的悲伤。五味杂陈的冲突,以及柔弱与坚强,却恰恰印证了生命的来之不易。这些平凡女人的身上的伟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生育母亲何庆芳的2009年和2018年
2009年4月3日,北川县曲山镇板房区,42岁的何庆芳再次怀孕已两个多月。“5·12汶川地震”中,她21岁和18岁的两个女儿均不幸遇难。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社区,何庆芳与8岁的女儿在住宅楼前合影。潘松刚 图我相信,在快门按动的瞬间,就已经完最生动的表达。当然,我理所应当庄严地、小心翼翼地去对待她们。我知道悲伤的起点在哪里,但却不知道悲伤的终点在哪里。也许我还会继续这样记录下去,而我坚信这份特殊的“档案”,会越来越“温暖”。
1十年前的这场巨大灾难,成了泯灭不掉的伤。“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我就奔赴到救灾现场。实际上,我们都低估了这场灾难毁灭程度,之后所发生的,以及所面临的,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地震对环境与房屋的破坏,以及对生命的毁灭,刺痛了每个人的内心——无论是对于幸存者,救援者还是记者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伤亡的数字不断被刷新,我看到了周遭同伴变得愈发狰狞的样子,直愣愣的眼睛里布满了恐怖的血丝,就像一面面镜子也照见了我的模样。视频、照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如撕碎的纸片铺天盖地涌向公众视野。我有将近20天的时间都在救灾前线,从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德阳、北川、安县、江油,这样一路走下来,记录着救援与死亡、生存与重建的第一现场。有时候,我一天要行走60里山路,还会遇到滑坡和泥石流。死亡就在脚下的深渊里,土地上行走的人群目光涣散。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不自知就泪流满面。如果真实不被相信,就会陷入到自我怀疑。
再生育母亲陈继翠的2009年和2018年
2009年4月3日。北川县擂鼓镇建兴村3队40岁的陈继翠,再次怀孕已五个月。“5·12汶川地震”中,她17岁的儿子在北川中学遇难。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北川县新城区。陈继翠接8岁女儿放学回家。潘松刚 图回到北京以后,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调整。在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实际上是因为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精神创伤而不自知。有时候看着电视节目,或者看着熟悉的亲朋好友,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淌。由于我手里储存着抗震救灾的第一手资料,经常要对图片进行翻阅和整理。每一次回顾都让我变得更加抑郁,那段时间睡眠也变得不大好,总是噩梦连连。这也迫使我必须要做一些调整。不得不说,这一次经历彻底转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内心渐渐地多了一些悲悯,也多了豁达与淡然。如何更好与生活对话,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课题。
2009年春节前,一次和朋友小聚,又聊起汶川地震,勾起我用镜头记录汶川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孕妇的想法。我意识到,记录灾难本身虽然是重要的,但是对家园的重建才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受灾群众而言,低层次的物质生活层面的保障实际上是最容易获得满足的,心理创伤和家庭的破碎才是最需要被弥补的。恰逢国家在地震灾区实施“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春节过后,我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的支持,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去四川,在成都、绵阳、德阳等计生部门的帮助下实施着我的拍摄计划。
再生育母亲王卫莉的2009年和2018年
2009年4月3日,北川擂鼓镇擂鼓村的板房区,37岁的王卫莉再次怀孕已六个月。“5·12汶川地震”中,她的女儿遇难。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北川新城区,王卫莉接8岁的女儿放学回家。潘松刚 图22009年2月,我来到都江堰开始了自己的拍摄,有当地的朋友特意叮嘱我,尽量避免与丧子家庭提及孩子的死亡,实际上这也是我所顾虑的。在北川的拍摄可能要更顺利一些,当地计生部门提前做好了安排,收集了再生育家庭的相关资料,并和他们提前打了招呼,这也让后面的拍摄变得顺利。80个家庭的跟踪拍摄工作量巨大,但我还是选择一个个家庭进行,没让她们聚集一起,就是怕她们一起聊天时,会谈到失去的孩子,导致情绪不稳定。
我选用了哈苏和禄莱相机,这样借助门窗射进来的自然光线,就可以完成理想的影像效果。在我看来,所有刻意的布置,都会让母亲们感到敏感或不自然。每到一个家庭当中,我都不是马上就进行拍摄,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似的,和他们拉拉家常,让拍摄对象慢慢放松下来。时间久了,我和许多拍摄对象都成为了好朋友,镜头中的他们也更加自然了。
再生育母亲唐金翠的2009年和2018年
2009年4月4日,安县秀水镇柏林村板房区,33岁的唐金翠再次怀孕已五个月。“5·12汶川地震”中,她11岁的女儿在汉昌小学遇难。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晚饭后,唐金翠和丈夫、公公婆婆及9岁的儿子在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柏林村家中合影。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晚饭后,唐金翠和丈夫及9岁的儿子在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柏林村家中合影。潘松刚 图对于传统家庭来说,有了孩子就有了新的希望。2009年12月18日,北川曲山镇杨柳坪村刘洪英在原绵阳市计划生育指导所顺利诞下四川首例再生育婴儿。2010年4月17日,全省年龄最大的再生育对象——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49岁的翁正蓉在原安县人民医院顺利生下一女。再生育家庭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越来越多的家庭找回了幸福的滋味。
2009年,到绵竹市汉旺镇凌法村拍摄时,我见到了廖昌会。他们的新房刚刚盖起来,女儿出生了,这让廖昌会在经历灾难之后有了新希望。 “我儿子非常听话,成绩又好,本来再有一年就考大学了,可是地震……”娃儿走了,她与丈夫躲在帐篷里整日以泪洗面。这期间,许多志愿者都来安慰她,她决定为这些远方的亲人做些事情。她到安置点伙食班,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这样的融入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使她有了重新生活下去的信心。
在拍摄过程中,我结识了什邡市湔底镇双流村计生专干方远凤。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她16岁的女儿遇难。当时,她曾经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再有孩子,老了没有依靠。2008年7月30日,“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启动后,什邡市计划生育指导站给方远凤夫妇免费体检了身体,帮她取了环,给她发放了叶酸片和福施福营养素,并随时与她交心谈心,引导她走出悲痛。同时,定期上门给她做产前检查,给予她营养、胎教等优生指导。
再生育母亲方远凤的2009年和2011年
2009年2月21日,38岁的什邡市湔底镇双流村计生专干方远凤再次怀孕近九个月。潘松刚 图方远凤从失去爱女的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这位坚强的女性在临产当天上午,还挺着大肚子到再生育对象家里做工作。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让方远凤焕发出新的光彩。她家已从村里搬到了什邡市城区,100多平方米的房屋装修一新。对于如何过好日子,方远凤其实有着更细致的打算。她说,选择在城区购买房子,就是考虑到今后孩子的教育。2011年5月,方远凤一家来北京时,我还在天安门前给他们一家记录下了美好的瞬间。

2011年5月16日,方远凤在天安门城楼前为丈夫罗华贵和两岁的女儿录像。潘松刚 图3地震十周年之际,不少电影人、媒体人都在行动,我常常思考这其中的意义。我们都太在意于五年、十年,这样的周年节点,但又让它太过于浓墨重彩,而忽略了一些关乎事件的本质。在什邡采访的时候,我所居住的宾馆客房紧张,里面常驻一个剧组,在当地拍摄电影《一百零八》。在罗汉寺附近,为了拍摄需要,设置了很多临时帐篷,还有诸多医用设备的道具。特别有意思的一幕是,罗汉寺门前,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由于好奇心驱使,试图钻进帐篷看看,却被母亲一把拽住,远远的绕着离开了。一个小动作,实际上暴露了我们对灾难的真实态度。罗汉寺里是有故事的,里面有一块纪念的石碑,上面刻着108个名字。在“5·12”汶川地震后,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在这接生了108个宝宝。108这个数字多少有一点神迹般的巧合,灾难伴随着苦难,但是也伴随着新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再生育母亲熊万英的2009年和2018年
2009年4月5日,北川县漩坪镇敏溪村板房区,40岁的熊万英再次怀孕已五个月(双胞胎)。“5·12汶川地震”中,她17岁儿子在北川中学遇难。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北川县安昌镇,熊万英看着双胞胎儿子扳手腕。潘松刚 图再生育母亲杨秀华的2009年和2018年
2009年4月3日,北川县曲山镇安子坪村板房区,36岁杨秀华再次怀孕8个多月。“5·12汶川地震”中,她7岁的女儿在曲山小学遇难。潘松刚 图

2018年4月23日,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社区,杨秀华与9岁的儿子在自家土特产店铺前。潘松刚 图4月24日8点45分,42岁的吴清芳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完成剖腹产,生下了一个6.8斤重的女儿。产科病房里被幸福笼罩的一家人相互簇拥着,为孩子穿上了崭新的衣袜。丈夫董强小心翼翼地将女儿抱到病床前,吴清芳的身体虽然还有些虚弱,但慈爱溢于言表。对于在北川中学任教的董强来说,这个孩子的降临是给这个家庭最好的礼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健康成长。”据统计,他们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第1000个再生育家庭。
如果说,遗忘是时间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可以抚平一切伤痛。我们也有理由选择不去遗忘,这是活着的人唯一能为死者做的事。我希望这十年的拍摄可以得到谅解。实际上,我也得到了所有拍摄对象的接纳。那一天太阳火辣,当杨秀华顶着太阳,急匆匆将儿子接回家的那一瞬间,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些图片将以“档案”的形式,作为家园重建的一部分被留存。悲伤不会被彻底瓦解,它会藏在人性深处,提醒我们活着的意义。
【摄影师档案】
潘松刚,男,1967年9月生于辽宁,《中国人口报》摄影记者。作品《永远的北川》获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作品《中国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孕妇》获第六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

2009年4月24日,潘松刚与再生育母亲杜雪梅在绵阳安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