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与风险同行的,认为绝对安全才能开影院,未必是理性的态度。“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的精神,其实就是把握好“需求/风险”性价比的度,过犹不及。
北京疫情的反弹,让未来一个月全国影院开业的希望成为泡影。暑期档本是电影行业的黄金时期,如今,却成为“坚持还是离开”的抉择关头。在5个月的停业之后,国内已经有多家影院宣布闭店。
其实,某种程度上说,疫情只是提前引发了中国院线市场的危机。中国电影院线市场高度分散,现在有将近50条商业院线。影院端过度分散,导致恶性竞争严重,遇上此次疫情,难免撑不过去。从这个角度,这次疫情加快了中国院线市场的整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影院的倒闭袖手旁观。目前,各地政府都采取了措施为影院纾困。浙江发放了1000万元补贴本省影院;广东发放了4879万元。上海电影集团宣布推出全国首支“影院抗疫纾困基金”,总额达10亿元。但这些补贴,仍然抵不过影院颗粒无收。为影院纾困,关键还是在于自救。分批次开业或许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
判断影院是否可以重新开放的标准,应该是“需求/风险”的“性价比”。
安全二字,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人们的很多行为,都会因为向需求、成本甚至方便妥协,而放弃一些安全系数。比如,摩托车天然比轿车不安全,但仍然是很多人的出行工具。
在疫情中的各行各业也是如此。比如餐饮业,在一个空间内吃饭,无法戴口罩,实际上是有风险的,但如果综合判断需求/风险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餐饮业可以有序开放。6月23日,北京市通报了一例外卖平台送餐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外卖员接触人员多,暴露风险高,虽然陆续会开展核酸检测,但检测本身仍有假阴性的可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外卖送餐应该叫停,只要符合需求/风险比的要求,这个行业就可以继续运行。
所以,只要需求/风险的性价比足够高,那么,就是合理之事、可行之事。在疫情没有爆发、没有大规模新增病例的地区,分批次开放影院,其需求/风险比是可以接受的。
从需求端看,很多人认为,地铁、公交是生产复工所需,但影院仅仅是娱乐,不如继续保持停业状态。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人的需求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刚需,所有的需求都可以是有弹性的。反过来说,娱乐行业虽然看起来是高弹性的,但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在休闲、放松后,才能投入工作,娱乐本身就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更何况,影视行业也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这背后是无数人的生计刚需。
从风险端看,现在购票都是在网上买票,这相当于采取了实名制,而且,某个人在某个影厅观影,都是有记录可查的,比起地铁、公交、餐馆,影院在流行病学上追溯更容易。此外,影院的空间一般比较大,人与人之间可以隔得很开。观影时,人都是不说话的,不产生飞沫,比起KTV在小空间内聚集唱歌,餐馆里聚会推杯换盏,在影院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更小。
6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规定,消费者在娱乐场所、网吧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消费者人数不得超过核定人数的50%,每个包间接纳消费者人数也不得超过核定人数的50%等。影院也可以参照此标准进行,在限定人数的情况下,还可以规定座位隔开,前后左右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防止观众自己选择好位置而聚集,还可以把相应的座位封闭。
所以,影院只要搞好通风,保持座位距离,戴好口罩,风险远远小于人流密集的地铁、公交、KTV、餐馆,影院行业“需求/风险”的“性价比”更高。在KTV、网吧都可以有序开放的情况下,允许不同地区的影院分批次开放,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与风险同行的,认为绝对安全才能开影院,未必是理性的态度。“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的精神,其实就是把握好“需求/风险”性价比的度,过犹不及。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