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近期,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简章的不断公布。截至4月中旬,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大部分已经公布自主招生简章。可以发现,今年自主招生的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规模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取消文科、报名门槛提高、录取优惠分值降低、需进行体能测试,等等。
漫画-许文涛
教育部在去年12月29日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2019年各大高校在自主招生中,降低对学生的优惠分值;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合理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和具备入选资格的考生人数;同时,教育部要求“科学确定自主招生专业,原则上以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为主”。
如果将自主招生放到整个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考量,那么,在现阶段逐步压缩自主招生规模是理所当然的。随着各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陆续公布的方案显示考生的弹性选择空间不断加大,文理分科式微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兴趣选择高考科目,在这方面,目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具有更大的选择权。自主选择空间加大打破了过去高考过于僵化、过于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并且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业水平培养的检验,这与小规模的自主招生制度的设计初衷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之前高考过于单一和僵化的局面,试图增加选拔人才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从高校录取端倒逼中学教育不断朝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真正领悟教育的内涵和真谛,而不仅仅是填鸭式教育与应试教育为导向。
对于一些知名大学来说,自主招生也被他们视为一种抢优质生源的途径,尽管数量较少,但其中不乏一些“专才”或者“偏才”,即学科特长突出、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比如北大清华在其2018年的自主招生简章里都在申请条件里提到了“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他们可能在高中阶段就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竞赛全国决赛、国际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
尽管自主招生以往就有不少争议,但在一片叫好声与争议声中开弓没有回头箭地不断扩大到了更多高校。
各高校今年压缩自主招生数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减少或取消文科类专业的自主招生。综观各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以往的招生简章,文科类自主招生名额相对理工科原本就比较少,这是因为文科的学业水平评价弹性空间较大、主观成分更多,而理工科类的学业评价与创新成果展示更为直接,客观性较强,评价标准更为“硬核”。因此,在压缩自主招生人数时,文科名额首当其冲。
降低自主招生的降分分值,也是推动高考更公平的一个方面,小规模的自主招生还不完善,其中还包含了一定机运与或然性,一些高校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掺杂了对贫困农村子弟的倾斜性考虑。综合以上方面,不宜给予太大的降分优惠。
自主招生并不是高考改革中的最重要方面,高考改革依然应该将更多的关注放在针对绝大部分考生的改革方面。并且,高考招生近年来的一些趋势应该促使整个国家关注教育不均衡这个迫切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招生相比于我国更“自主”、更有弹性,除了语言考试成绩为硬性标准以外,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与面试表现。尽管美国已经有了一套很完备的、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招生体系,上月也爆出招生舞弊丑闻,美国检方就一起牵涉多所美国顶尖大学的“体育特长生招生舞弊案”提起诉讼,包括多名美国社会知名人士在内的近50人被起诉。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其著作《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中犀利地发问,“我们为什么对我们正朝着一个一切都待价而沽的社会迈进感到担忧呢?”那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关乎不平等,另一个关乎腐败。
因此,随着我国高考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压缩“双一流”高校自主招生名额与录取降分优惠,无疑是明智的。尽管原来的自主招生名额相对于总体高考考生人数并不多,但是,一旦有舞弊发生,损害的将是招生制度的社会公信力。透过每年“双一流”高校的总体招生情况,政府应该更多关注教育投入均衡性以及公平向度,这事关教育的最前端问题,才是最为迫切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