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在线_中国法治在线网 > 评论

辩证看待让座

时间:2018-03-13 07:08

来源:作者:点击:

    从2015年起,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退休医生毛维玉已经记录了62位在公共交通上给自己让座的年轻人。她用iPad拍照,回家后整理日期、让座人、联系方式、让座经过和聊天内容。“年纪大了,怕忘记。年轻人工作很累,本没有义务给我们老年人让座。”

    (据《中国日报》)

    近些年来,在公交车上因为让座引发的矛盾事件层出不穷,更在网络中引起不小的喧嚣,并引发了各种关于应不应该让座的大讨论。一方面老年人指责年轻人不懂得尊老敬老,另一方面年轻人认为有些人为老不尊,原本是件传承中华美德、共建和谐社会的善举,最终却变了滋味,也伤了人心。让座本应是主动而为之的事情,却变成了道德绑架的元凶,让人坐立不安,本应相得益彰却最终沦为两败俱伤。

    关于是否应该让座,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依靠每个公民对自我的道德约束,自发自觉地去主动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并非只是单向的“尊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是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除了传统的“老弱病残孕”,劳累加班的白领、身体突发不适的人群也需要在座位上休憩,因而单纯地认为只要老年人就要让座,则是极为主观的臆断。毛医生主动记录为她让座的年轻人,懂得并理解他人的辛苦,感恩他人为自己的主动付出,更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让做好事的人更暖心,更乐于做好事。

    让座事件表面上是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实则是个人自我修养的差异,而公共场合更是凸显个人素养的大熔炉。修养高低无关年龄、职业、身份背景等等,我们更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无理行为推及整个群体,妄下论断。小小的座位,提醒着让座当事双方以及吃瓜群众切莫自以为是想当然,在看到不良事件的同时,我们更要警惕自我陷入片面认知的误区,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快速准确找到症结所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中国法治在线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
邮箱:2622293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