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在哪里?如何把发展的痛点转变为改革的着力点?徐冠巨代表、刘尚希委员、杨成长委员聚焦实体经济,畅谈破局之道。
直面挑战 补齐短板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总量超过8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的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显现,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明显,抑制了其高质量发展。
“我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的水平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许多产业在品牌、技术、品质、标准上还要下大力气。”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指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认为,当前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需结构脱节。由于创新不足,我国实体经济供给的产品和服务呈规模扩张、平面增长,没能提供满足各层次需求的立体供给结构,供给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二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一些经济过度金融化倾向导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比较困难,资本在金融体系中空转,甚至还将资金从生产制造中抽离出来,对实体经济融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融资难、融资贵,滋生了金融风险。三是科技与实体经济脱节。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无法推动实体经济提供有效供给。
在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委员看来,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经济转型正处于攻关期;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够足;民间投资增势较弱,重要消费品面临市场饱和的风险。”杨成长委员指出,要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必须将发展和改革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实体经济上。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