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在线_中国法治在线网 > 教育

十项举措丰富教育创新内涵

时间:2018-07-08 14:03

来源:作者:点击:

  每天背一首诗 定时练毛笔字 课前3分钟演讲……

  近年来,江津区几江实验小学着力打造成为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培养着个性而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特别是推行“创新教育”以来,该校从课堂“五步教学法”辐射到德育教育、特色教育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办学水平提升的“加速跑”:以内涵的丰厚之美,富学生之心;以形式的精致之美,激学生之情;以知识的高雅之美,润学生之性;以精神的境界之美,导学生之品;以情怀的终极之美,育学生之灵。

  立足新时代,几江实验小学又掀开了实施“十大行动”的新征程,折射出教育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为创新育人激活了内生动力,提供了示范参考。

  营造诗意校园:每天读背一首诗

  依托诗意校园环境的打造,几江实验小学已是处处浸润诗香。

  学校引导师生每天读背一首诗、每周写一幅诗词抒发作品、每学期还要写一篇读诗感悟或小诗,班级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诗词主题班会。同时还举行升旗仪式诗歌展示、评选小诗人、诗词书画比赛、诗歌节和经典诗词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特色和师生人文素养。

  师生天天练笔:写出好字做好人

  为打造诗书校园,几江实验小学提倡师生天天练笔,专门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和评价机制,同时开展“佳书有约”读书活动,把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比常态化。此外,学校每期还将组织一次教师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等评比活动以及学生日记评比活动和师生“读书标兵”评选活动。

  聆听窗外声音:他山之石可攻玉

  据校长焦泽祥介绍,“聆听窗外声音”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报告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师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激发创造热情,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在教师方面将选派教师出去学习,每月开展集中学习、共读好书等活动,在学生方面则邀请教育专家、校外辅导员进校开讲座,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等。

  培养卓越口才:锻炼学子表达沟通

  根据未来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学校提出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年龄特点,以课前训练为主,经过教师指导,活动交流,促进学生读、说、写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课前3分钟演讲外,还开设国旗下演讲、演讲比赛、晨读午诵、评选小小演讲家等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表达沟通能力,让他们敢说、乐说。

  构筑创新课堂:“五步教学法”再升级

  通过实施“五步教学法”(自学质疑—筛选问题—合作学习—反馈矫正—升华创新),学校创设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实现了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为了让这一创新课堂再升级,学校将通过组织讨论活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等方式,提档教与学的质量。

  建设静谧校园:人人都是校园主人

  为了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够沉下心来学习的静谧校园,学校对建设静谧校园提出了明确的进校要求、课前要求、课堂要求、课间要求和离校要求,如今学生进校时安静讲礼,上课前懂得备书伏案静候、课堂上能专心听讲、课间轻声细语轻声慢步、离校时也能做到排队有序。

  推进每月一事:月月有主题带发展

  学校将“每月一事”分成四大板块,包括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和主题反思,例如1月“争做文明几小娃”、2月“遵守规则人人夸”、3月“阳光公益小天使”、4月“亲近大自然”等,每月主题下面还包含了多个支线内容,撑起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半边天”。

  缔造完美教室:班级成为温暖之家

  什么样的教室才是完美教室?焦泽祥介绍,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进来时对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向往,离开时能充满留恋不舍。因此,学校努力把每个教室赋予更多内涵,让教室成为阅览室、探究室、展览室、成长室,成为师生生命的栖居室,打造方式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班级自主管理等。

  研发校本课程:多维度助学生成长

  学校将定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立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国画、手工、舞蹈、种植、西画、课外写生、国象、普通话、阅读与写作、演讲、诗朗诵、诗画创作、剧团(演绎古诗或者课本)、英语沙龙等兴趣小组,充分利用每周三下午半天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多维度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家校合作共建:携手架起育人桥梁

  重视家校共育,学校将进一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携手育人,通过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联络渠道、开展讲座、开放课堂、举办亲子活动、开设网上家长学校专栏、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选优秀星级家庭、召开家长交流会以及家访的形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文秀月 刘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中国法治在线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
邮箱:2622293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