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研究混龄教育十余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获奖后承担着推广任务,来园参观的同行络绎不绝,感受到她们迫切希望系统深入学习,该园决心满足考察者这一愿望。
在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把该园专著《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进行再梳理:首先将理论性论著转化成《混龄教育实操手册》,内容直接指向操作流程与方法;其次将混龄操作活动、幼儿行为录成视频,可以直观地看到操作;最后将视频上传网络,转为二维码,附于相应文字旁,形成“文字、图片、二维码视频”的码书,最终形成一套适用操作手册。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负责人葛晓英风趣地说,“现在只需扫一扫课程的二维码就能学习。”这给参观者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厚厚的专著,变身为薄薄的实操手册,教师便捷快速地掌握“干货”,这得益于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小策略”项目研究!
“小策略”项目简单地讲,就是将教师的成果转化成具体的方法策略,再录制成视频,最后变成码书(有二维码的书)。中国微课程创始人、项目学术支持者李玉平认为“小策略”项目有三个突破,“第一,关注细节:研究围绕小现象,发现小问题,研究小策略,将重心放到实践;第二,加入技术:将成果开发成视频,转成二维码后,变成码书,实现成果可视化,并进入互联网世界;第三,变成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对结构再造,变成运用型课程。”
几年的实践证明,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小策略”项目研究激活了已有教学成果,推动了全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助力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
“小策略”项目让研究成果“复活”
思明区每年都会有一批教育教学成果出炉,包括课题报告、学术专著、论文案例,成果质量高,不过一旦进入推广层面,总感觉难以落地、沉不到课堂。于是启动了“小策略”项目。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施玉昌介绍,“小策略”项目首要工作是“萃取”,就是把教师已发表论文、故事、研究报告等文本内容中可操作的实践成果、有效的方法、成功的经验提炼出来。可以概括为“变成策略、录出视频、做成码书”三句话。
“变成策略”,即主题变为实操型,内容变为具体的方法或策略。变成策略有三种类型:一是操作手册型,如《混龄教育实操手册》《思维导图运用指南》,梳理出每个环节的步骤。二是主题问答,如《班主任12问》《家庭教育常见的30个问题》,对具体的带事件的原因剖析并提出建议。三是策略组合,围绕主题,聚焦策略,如《写字12招》《班级文化40个策略》。为了方便操作,思明区还研究了一套“小策略”模板,包括“策略名称、推荐指数、适用范围、基本操作、风险与对策、情景图片、案例、二维码”等八要素。教师用它开发成果。
“录出视频”,也就是微课程开发。“微课程”是一种成果新的呈现方式,意味将上述成果可视化,给学习者更丰富的体验。微课程分为操作型视频、讲述型视频和综合型视频三类。
“做成码书”,即视频上传网络,生成二维码,嵌入手册,一个个“码课”形成“码书”(有二维码的书),读者可以读文字,也可以扫码看视频。“码书”变革了成果梳理方式,形成了诸多创新成果:纸质成果、实景成果和场景化学习室。
如此一来,“小策略”项目成为思明区教育教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把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标准化“萃取”,变成互联网课程。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