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在线_中国法治在线网 > 国内

感谢新闻的一路陪伴

时间:2018-04-20 15:10

来源:作者:点击:

他经常站在战友身边,因为他要倾听他们的故事;他有时又会跑在战友前面,因为他要捕捉冲锋的瞬间;他有时又躲在战友后面,因为他要记录生活的点滴。他是四级军士长程加彬,现为第77集团军某红军旅基层报道员,12年来始终坚守新闻报道岗位,始终对新闻写作心怀感激。

程加彬与写作结缘在广播稿上。当时团里广播站向基层征稿,入伍前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文字功底较好,所以他一直给广播站投稿。每当广播里念出自己笔下的文字时,他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从此爱上了写作并坚持不懈地写稿。当时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全连的广播稿写作。不久后恰逢团里选拔报道员,小有名气的他顺理成章地被上调到机关宣传股,开始了自己十几年的新闻报道生涯。

初到报道岗位的他感到束手无策。以前写广播稿只是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战士的想法写出来,可现在需要的是严肃的报道稿件,不能有丝毫差错。为了弄清楚5个“W”,他整篇整篇地把报纸上面的文章抄下来,研究里面的写法和要素,还根据自己的思路把不同类型的稿件分门别类,用当时每月90多块钱的津贴买了不少理论书和笔记本,把书上的理论对应的抄到文章当中去,这一抄就抄了3年。

最初,程加彬整天在连队里转悠,可他就是不知道要采访谁,要了解什么,不敢问又不好意思问,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有一次,他发现饭堂后门地上摆满萝卜青菜,一群战士在那里捣鼓着大大小小的罐子,他便主动上前向战士们了解情况。他是江西人,不清楚大西北一到冬天是吃不到新鲜的蔬菜,这是在腌制青菜冬储过冬,于是他便把这件事情写成了新闻给投了出去。不久后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原《人民军队报》上,虽然一千多字的稿子变成了《某团二连扎实做好冬储冬备工作》,连字符加一块都不足百字,可是这篇“火柴盒”让他坚定了在新闻报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从那以后,他坚持每天抄文章、跑采访、写投稿,三个月就有5篇稿子见报,一年半就上了《解放军报》。回忆起当年,程加彬说:“我特别感谢那个帮我刊发‘火柴盒’的编辑,或许是看我经常给他们投稿于心不忍,不过没有他我可能会放弃新闻。”和他同事十来年的贾班长却说:“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他自己,如果没有持之以恒,没有努力付出,他是没有办法取得如此成绩的。”

程加彬在六年前制作了一部退伍专题片,名字是《那座山那道梁》,他说:“那座山挡住了战士和家乡,是思念;那道梁挡住了战士和亲人,是孤独。”这部片子从脚本、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历时一个多月,都是由他一人完成。片子一经播出不仅引起了战士们的热烈反响,而且在网上达到了80多万点击量。

冬季野营训练时,他白天扛着摄像机和战士们步行几十公里,晚上宿营时他一人在方舱里加班剪辑素材,他拍摄的反映团队冬训情况的电视新闻《自主对抗 在最后一个训练日进行》、《贺兰夜寒 自行加压磨砺硬功夫》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聚焦演兵场”栏目播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7月的库尔勒酷热难耐。程加彬为了展现部队官兵在炎热艰苦条件下真实的训练情况,到50多摄氏度的帐篷里采访拍摄,好几次摄像机因为过热而罢工。在10多天的演习中,他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有时通宵达旦第二天仍然出现在演习场。经过不懈努力,他与上级新闻干事合作的《沙漠腹地机动 防空部队怎样化险为夷?》《陆军实兵演练 昼夜连续对抗》等10多条反映部队演习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真实地反映了部队年度军事训练情况。

“感谢新闻的一路陪伴”是他经常挂在口上的话。多年来他在《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人民网、中国军网和新华网等军地媒体上刊发报道700多篇,拍摄电视新闻近100条,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先后被解放军报社、原人民军队报社评为“优秀函授学员”“优秀通讯员”,多次被集团军、师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中国法治在线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
邮箱:2622293504@qq.com